学院新闻
【福祉文苑】静脉抽血中的护理哲思与福祉追寻
发布时间 : 2025-03-27 20:47
作者简介:王梓旭,女,21岁,中共预备党员,现任护理福祉学院学生会副主席、班级宣传委员,曾获校级二等奖学金两次、全国优秀论文一等奖、优秀学生干部等荣誉称号。
医学的汪洋中,护理学是一片涌动着人性光辉的海域。作为一名护理学子,静脉抽血是初涉临床时拾起的第一枚贝壳,粗糙的纹路里藏着技术的奥秘,温润的内壁中映照着人文的底色。当针尖触碰到静脉的瞬间,血液的流动不仅是生理的循环,更是一场关于生命福祉的对话——它教会我如何在科学与温情之间寻找平衡,如何在方寸之地践行护理的初心。
一、毫厘之间:技术的精进与生命的敬畏
静脉抽血的操作台上,护理学的严谨性被具象为刻度清晰的采血管、角度精确的穿刺针。初学时,模型手臂上密密麻麻的针孔记录着每一次颤抖与修正。老师曾将我们的手指按在示范同学的血管上:“先感受,再进针。皮肤不是屏障,而是通往生命的门扉。”这句话让我明白,护理技术的本质不是征服,而是对话。
从书本上的解剖图谱到真实的血管触感,从“见血即停”的机械操作到“以痛为尺”的感知调控,技术的精进是一场漫长的修行。止血带的松紧需如琴弦般张弛有度,进针的角度需似匠人般分毫不差,而指尖按压棉球的力道更要像春风拂面般轻柔。在无数次失败与成功的交替中,我逐渐懂得:护理技术的至高境界,不是追求百分之百的成功率,而是将每一次操作对患者的伤害降至最低。
这让我想起南丁格尔的誓言:“勿以伤害为手段。”当我们将操作规范内化为本能时,那些刻板的步骤便不再是束缚,而是守护患者福祉的铠甲。
二、静默之处:护理中的共情与尊严守护
我学会用焐热的酒精棉球驱散皮肤的凉意,用指腹轻抚代替冰冷的器械触碰;学会在进针前轻声提醒“会有一点凉”,在采血结束时将棉球轻轻覆上针孔,仿佛在为一枚细小的伤口举行温柔的告别仪式。这些细微之举无需言语,却能让患者感受到:在这场看似不对等的医患关系中,他们的尊严始终被郑重托举。
福祉精神在此刻显现出它的真谛——护理的本质不是“施与受”的单向传递,而是“我与你”的平等相遇。当我们将患者视为完整的“人”而非“病例”时,抽血操作便不再是机械的流程,而成为一段双向治愈的旅程:我们治愈他们的身体,他们则滋养我们的仁心。
三、血液之外:护理伦理的觉醒与思辨
采血管中晃动的血液,在离心机的旋转下分离出血清与细胞,恰似护理学在科学与人文间的永恒摇摆。作为护理学子,我逐渐意识到:每一份标本的背后都牵连着伦理的天平,每一次操作的选择都暗含着价值的判断。
静脉抽血教会我:真正的护理决策应当如中医把脉般“三指悬丝”——一指按着科学准则,一指搭着患者需求,最后一指永远为生命的特殊性留有震颤的空间。
血液离开身体的瞬间,我们采集的不仅是实验室需要的数据,更是一份关于“如何善待生命”的考卷。这份考卷上没有满分答案,唯有对福祉的永恒追问。
四、福祉之心:在护理瀚海中点燃心灯
静脉抽血的经历让我懂得,那些模型上练习的进针角度、考核时背诵的操作流程,最终都指向护理学的终极命题:如何让技术承载温度,让照护抵达灵魂。
未来的某天,或许人工智能可以精准定位每一条血管,但护理者掌心传递的温度永远不会被替代。因为护理的福祉之光,从来不在宏大的科技叙事中,而在指尖触碰皮肤的细腻里,在凝视血液时的敬畏中,在将“操作规程”转化为“心灵契约”的顿悟里。
愿所有护理学子永远记得:我们手中握着的不仅是采血的器具,更是传递福祉的媒介。在护理的漫漫长路上,以福祉之心为指引,将每一次静脉抽血、每一项护理操作都化作对患者的深情守护。未来的护理之路或许充满挑战,但只要我们怀揣福祉之心,就能在这片护理瀚海中乘风破浪,为每一个生命点亮希望的灯塔,让护理的福祉文化源远流长,为健康事业贡献无尽的温暖与力量。